见习记者 朱明 通讯员 尹悦
博兴县庞家镇是传统农业乡镇,近年来,该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总抓手,依托当地优势,抓牢产业发展,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,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。2023年,庞家镇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。
特色种植,撑起群众致富伞
近日,记者漫步庞家镇优质葡萄智慧农业产业园,发现藤上一株株葡萄秧苗翠绿挺拔、生机勃勃,架下栽的是烟薯和牧草。一个大棚、两份收益,这么新鲜的种植方法,还是头一回见。
据介绍,该产业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打造,计划投资1500万元。2022年,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来到庞家镇,经过调研,团队发现这里土质疏松、保湿能力强,适合种植葡萄并推广新的种植技术。在团队的建议下,当地决心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,项目一期于2023年3月正式落地,计划打造成集科技研发、观光采摘、示范引领为一体的生态种植园区和高品质葡萄的栽培基地。
在优质葡萄智慧农业产业园,负责人刘曰妮告诉记者:“产业园采用立体生态循环种植模式,架上种葡萄,架下栽烟薯、水果萝卜和牧草。牧草可以保温保湿,帮助葡萄根系更加扎实并充分吸收土地的养分。下一步,产业园将配套温湿度监测、可视化监控、智能水肥一体机等智慧设施,开发‘智慧园区’手机App,可实现在线的病虫害监测及水肥浇灌控制。”
据了解,项目一期占地70亩,投资500万元,建成9个高标准冷棚;项目二期主要建设4个葡萄棚及1个蓝莓棚;三期工程现已开工,力争到2025年形成380亩的优质葡萄智慧农业产业园,让“喝黄河水长大的葡萄”响亮全国。
刘曰妮表示,目前,棚内主要种植的葡萄品种有瑞都科美、里扎马特、新郁、阳光玫瑰、妮娜皇后、夏黑等,共计3800余株,架下种植8万余株烟薯,多个葡萄品种销往北上广深等地区。以前庞家镇种植果蔬,亩收益在4000元左右,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后,预计亩均产值可达7万元,亩均净利润可达3万元。同时,葡萄园形成了一套时间轴明细、工作任务明确、技术指导成熟的可复制、可推广、易落地种植体系,向有意种植葡萄的群众提供免费技术培训,既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,又带动村民共富增收。
双社联动,打造群众共富路
庞家镇部分耕地盐碱化,土地碎片化严重,无人耕种,集体增收困难。为破解难题,2018年,庞家镇主导成立博兴县振兴乡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(下称“联合社”),探索出一条“党建引领,双社联动”的新路径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联合社的土地入社村由4个增加到10个,入社土地面积由4800亩增加到12000亩,联合社固定资产由19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,年营业收入由1868万元增加到3216万元。
庞家镇联合社服务队队长舒立生告诉记者,“庞家镇以镇级联合社为平台载体、以村级合作社为实施主体,为农民开展土地托管服务,对土地进行集中耕种。2023年,土地入社村集体全部实现增收10万元以上,6个村超过30万元,提升了村集体‘有钱办事’的能力。同时,联合社统一注册了‘国庞’商标,集合镇域八大类63项全要素特色产品,引导产品标准化、服务集成化发展,推动产品、服务溢价增值。这样,农户既能享受土地分红,又能享受产业增值收益。”
以庞家镇的栾王村为例,入社前由于受土地地力限制,土地承包费仅有每亩350—400元,入社后,通过土地集中整治,提高了地力水平,合作社承诺农户每亩地保底800元,仅土地承包费一项亩均收入就至少提高400元。
据介绍,社员亩均分红可达1265元/亩。同时,吸纳近3000人在产业链务工就业,人均增收2万—3万元/年;农民工坊提供岗位93个,人均增收2万元/年。2023年,联合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。
变废为宝,延伸农业产业链条
近年来,庞家镇投资450余万元,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化项目,建设1800平方米的秸秆存放车间及青贮池,购置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、裹包机等作业机械。2022年秋收期间,虽受强降雨影响,仍作业2000亩,收获黄贮3000吨,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,净利润7.8万元。2023年,庞家镇继续启动秸秆综合利用能源化项目,购买一套生物质颗粒生产线、两台800千瓦的变压器及移动式输送带等配套设备。该项目主要是用秸秆、树根、废木板等作为原料,生产生物质颗粒,实现变废为宝,延伸农业产业链条,提高耕地亩均效益。投产运营后,年产值将达2400万元,利润100万元,带动就业100人。
庞家镇党委书记刘永峰表示,庞家镇聚力乡村全面振兴,加快实施特色产业提振、新型城镇提速、生态环境提标、社会治理提效“四提”专项行动,力争3年内再造一个新城镇、再上一批新产业、再创一个新环境、再建一个新品牌,真正打造产业强、城乡美、环境优、社会稳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庞家示范片区。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
暂无评论